查看原文
其他

谈谈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

狄雅静 群言杂志 2022-07-27

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是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文物价值独一无二。为保护故宫的安全,避免文化遗产遭受损伤,数代故宫人殚精竭虑,奉献一生。今天我们分享这篇文章,请您与我们一起来了解故宫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应急措施。




紫禁城,是我国明清两朝的皇宫。历经500多年兴衰,帝王宫殿的大门于1925年向公众敞开,成立了故宫博物院。1987年,明清故宫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这样论述故宫价值的:“紫禁城是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它以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家具及工艺品的9000个房间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



故宫遗产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主体,包含文物建筑、室外陈设、古树名木与原状陈列中的馆藏文物等四大类,它们共同组成了明清故宫的历史建筑空间和园林景观。其中文物建筑类内容最为复杂,除了房屋类建筑外,还包括墙、门、地面与道路、台、遗址、排水系统、影壁、桥、河道驳岸、井、花树池等类别。“故宫一草一木皆文物”,爱护和珍惜它们就是爱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传统之源。






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的研究、维系和加强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核心目标就是避免遗产遭受损伤。而全球各遗产地由于遗产结构、构造、材料以及所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国家状况、管理模式的不同,所面对的风险也千差万别。如位于西亚地区的世界文化遗产首要风险是战争致损,事实上位于叙利亚的六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在战火中灭失或破坏;在东南亚,海啸损伤遗产是第一风险;在日本,地震是遗产保护中要重点防范的因素;在欧洲,洪水、自然灾害以及城市开发都是最可能造成遗产受损的因素。


在经过系统的风险认知和鉴别后,按照可能造成损伤的程度排序,故宫遗产面临的主要风险依次为火灾、震灾、病虫害、人为损伤、自然劣化以及文化环境丧失。而为了降低这些风险,近百年来数代故宫人殚精竭虑,将一生奉献给了这座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



火灾风险防控



火灾是大多数文化遗产都可能面临的灾害,21世纪以来遭受火灾的文化遗产包括智利瓦尔帕莱索古城、日本京都醍醐寺、德国魏玛安娜—安玛利娅女公爵图书馆、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我国的武当山、丽江等处。故宫拥有庞大的木结构建筑群,建成500余年来已经历多次火灾,其中雷击、电火、人为纵火、吸烟以及施工明火是可能引发火灾的主要因素。


故宫博物院举行消防实兵演习


先说雷击火灾。故宫历史上遭受过多次雷击火灾,仅太和殿一处从明永乐至天启的200多年间就被雷击引发的次生火灾损毁过三次。为了彻底消除这一隐患,1955年,故宫的文物建筑保护专家们先后与北京市建筑设计院、中科院电工所等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率先在午门等建筑上安装了防雷设施,开创了中国古建筑安装避雷装置的先河。多年来,故宫已经在200余座较为高大的古建筑上安装了避雷装置,为全院的电箱安装了浪涌保护器,并逐年扩大雷击防护面积,每年都进行防雷设施安全检查,实现了直击雷和感应雷双防护。


太和殿


再说电火。目前可知的国内文物保护单位和遗产地起火原因中电火占比最大。1908年故宫首次使用电灯,并开始进行有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百余年来,各类设施网线穿行于故宫的地上地下,存在电路老化以及电器故障引起火灾的隐患。为此,故宫调配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基础设施的巡检,同时完善用电规章制度,并开始对老旧线路进行全面改造和数字化监控。其中,对于季节性用电超负荷、过载、短路等用电异常情况,电力监测系统已经能够实现提前预警、及时报警,做到事前有效预防、事中快速处置、事后及时总结。


此外,对于吸烟、生火以及人为纵火等行为造成的火灾,故宫亦采取了严密的防控措施。如2013年故宫就开始实行院内禁烟,对于施工明火严格审批和检查,持续改造安防与消防系统,常年开展安全教育和事故演习,做到了监控无死角、报警无遗漏、应急措施无空白、全院员工皆参与。



震灾风险防控



北京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带,史书记载千年来共发生过六次较高震级的地震,目前建筑的抗震烈度为八度。对于这种突发性、不可预知的灾害风险,国内外均采取预防性保护方式来减小灾害损失。就故宫而言,古建筑本身的构造具有相当好的减震功能,平时多注重易脱落构件的保养和维护即可,而在地震中最易损的遗产其实是馆藏文物。多年来,故宫在系统调查、实验、评估及分析的基础上,致力于对馆藏文物的防震外装、设备设施的研发和制作,并对文物库房和展厅进行了全面的防震改造,具备了地震灾害基本预防能力。



病虫害风险防控



故宫易受病虫害损毁的主要包括植物、文物建筑和馆藏文物。植物易受国槐尺蠖、军配虫、美国白蛾、叶柄小蛾等害虫咬噬;滋生在建筑木构件、墙体、门窗、管线、设备等缝隙中的皮蠹、拟裸蛛甲、衣蛾、书虱、尘虱、白蚁、土蜂等害虫是造成文物建筑结构损毁、构件破坏的重要原因;馆藏文物虫害则主要是微生物、害虫和霉菌。对于病虫害,故宫采取了熏蒸、诱捕、毒杀等多种方式杀灭,并严格控制虫害来源,以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如故宫2006年出现了白蚁,这种严重损伤木结构的昆虫常出现在南方,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北移,近些年北京西城、丰台、通州等多个城区已发现白蚁。为了应对蚁灾,故宫开展了全院范围的白蚁防治工作,安装监测和灭杀装置1500余处,通过持续巡检查杀,控制住了疫情,院内的白蚁逐渐减少,几近灭绝。但考虑到完全杀灭的困难性以及新出现疫情的可能性,这项防治工作仍需要长期进行。

御花园



人为损伤风险防控



在人为损伤中,观众攀爬、踩踏、刻画文物等不文明行为是造成文物损害的直接因素,而参观拥堵则可能造成地面板结、铺地损伤、空气污染以及人身伤害等问题。尤其是这些年故宫参观人数不断攀升,2018年已突破1700万人次。故宫在游客的精细化管理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从每日限流8万人次到全网络售票,从游客行为监测到服务质量提升,各项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故宫参观环境和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改善。


还有一类人为损伤是管理人员由于认识不足、监管不力、干预不当等引起的文物价值丧失和破坏。这类损伤包括未及时处理环境以及设备安全隐患造成遗产伤害,不规范的文物利用和管理方式损坏遗产,以及文物维修过程中价值载体价值消失和工艺失传等。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地方用水泥修补石质文物裂缝,由于修补胶结材料强度大于文物本身强度,最终造成文物裂隙加大和石材局部脱落。其原因在于技术人员对遗产和保护材料性质了解不够充分就贸然实施保护措施。为了规避这类人为损伤,故宫一方面不断地对遗产进行测绘、记录、检测、监测以及文献研究,深入理解包含形制、材料、构造、结构、纹样特征以及文化内涵在内的遗产价值,持续探索遗产病害发展过程、成因以及适合的修复技术;另一方面系统地对管理技术人员进行价值认知、修复理念等方面的业务培训,以期将不当保护产生的价值损伤降到最低。而传统营建和修复工艺失传的问题,单靠遗产地的力量很难解决,需要政府与社会从制度、宣传、教育、培训等各方面共同努力。

施工人员对故宫建筑进行修缮



自然劣化风险防控



故宫的建筑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无论是结构性能还是装饰纹样都在缓慢地劣化。诚然,自然之衰老不可逆转,但通过我们的研究、分析和保护工作,可以减缓其劣化速率,延长其健康时段。通过系统的监测和分析得知,环境污染和气象因素是加速遗产劣化的罪魁祸首。空气、土壤、水体中的粉尘颗粒、氮氧化物、二氧化硫、臭氧以及其他有害物质长期侵蚀遗产要素,会造成遗产损毁、植物病害以及生态环境中的动物迁徙或消失。这类影响因素一般来源于故宫周边或更大区域的废气及废水排放、自然环境恶化和生态平衡破坏等。而暴雨、雷击、雪灾、冰雹、霜冻、风灾等气象灾害以及温湿度、紫外线等气象环境,可造成故宫保护范围内的遗产病害甚至损毁、植物断枝倾倒、动物灭绝。对此,故宫不仅加强了对遗产的巡查、普查和维修保养工作,也加强了对极端天气的监测、报警和预警工作,为管理措施的有效执行及时提供信息。而从大环境来说,北京地区整体环境的改善则是降低文物劣化速度最为重要的途径,这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文化环境改变风险防控



这一风险主要指遗产周边建筑环境的改变造成遗产视线通廊的阻隔、现代建筑影响历史空间形态、历史空间内现代管线裸露堆结等。这类风险往往由于不直接损伤遗产要素而不易被察觉和认知。例如,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奥地利维也纳历史中心,就因为周边新建筑过于高大,破坏了遗产的屋顶景观和整个中心的形态。故宫在规避该类风险方面,除了从管理制度上要求遗产及其历史空间的任何改动都必须得到主管部门的同意外,还有一整套管理审批流程去审核和控制。此外,编制遗产地保护总体规划,将其与城市其他规划对接,也是防止周边环境出现不可控因素的重要方法。总体规划一般15—30年编写一次,最新版的《故宫总体保护规划》于2017年正式通过审批,并已生效执行。这份规划划定了故宫保护区与缓冲区共1463公顷,并规定了遗产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控制事项内容,成为现阶段故宫遗产保护的正式法律文件。 





故宫人都知道一句话,“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要做到万无一失,因为一失就万无”。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瑰宝,其保护和利用是一个复杂的、需要持续研究的课题,同时也是需要遗产地的管理人员、政府机构、社会公众携手共筑的事业。心存对遗产的敬畏和怜惜,理解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要求,遵守遗产保护的规章制度,创造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唯此才能让明清故宫遗产的价值完整地保存下去,让其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永世传承。




原载《群言》2019年6期

原文标题:遗产无价,管理有道:从故宫谈起

作者单位:故宫博物院古建部


更多精彩文章


《群言》2019年第6期目录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应该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

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

王东林:文化空间与遗产保护

陈来:“北京文化”的危机

王东林:不应荒芜的文化空间——都市民间文化的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